新闻中心
  • 公司新闻
  • 股东新闻
  • 集团动态
  • 公司新闻
    上海中燃退休职工|上海市劳模徐瑞琨讲党课三十年油库坚守,传承爱国爱岗精神
    发布日期:2025-04-25 浏览次数: 字号:[ ]

     

    五一国际劳动节临近之际,一场浸润着岁月沉淀与精神传承的特殊党课,在上海中燃仓储公司会议室热烈展开,传递着“劳动最光荣、劳动最崇高、劳动最伟大、劳动最美丽” 的时代礼赞。

    4月25日,阳光透过仓储公司会议室的玻璃窗,在徐瑞琨饱经风霜的脸盘上勾勒出一道金边。这位扎根油库34年的上海市劳模,向上海中燃与仓储公司的职工们讲述一堂特殊的“爱国爱岗”党课。当他开口时,声音仍如年轻时般铿锵:“咱们油库人啊,守的不只是油罐里的油品,更是万千船舶劈波斩浪的动力命脉……”他的党课中,蕴含着“爱岗敬业、争创一流、艰苦奋斗、勇于创新、淡泊名利、甘于奉献”的劳模精神。

    说到徐瑞琨,老同志口中的海滨油库“大老虎”,大家无不伸出大拇指称赞。他在上海中燃默默耕耘数十载,将劳模精神深深融入到日常工作的每一个细节。作为征地工,初入油库时,面对复杂的油库作业环境和繁重的工作任务,他没有丝毫退缩。从最基础的油品装卸操作学起,他总是最早到岗、最晚离岗,不放过任何一个学习和实践的机会。遇到难题,他主动向同事请教、向书本学习,常常为了弄懂一个技术细节,查阅大量资料直至深夜。凭借这股“钻牛角尖”的劲头,他从普通操作工成长为海滨油库的“活地图”与 “技术大拿”,攻克了油库一个个作业难题。在他工作期间,不知道度过多少个无眠之夜,不知道被汗水浸透又洗褪多少件工作服,他用实际行动诠释着“以库为家”的爱岗精神。

    退休后,他主动参与上海中燃企业文化建设,徐瑞琨深知,要让职工真正理解“爱国爱岗奉献”,不能只靠理论说教。于是,他精心准备自己经历的典型案例,将党课变成了 “沉浸式故事会”。在课堂上,他分享了自己早年参与的一个个故事。90年代有个油库维修计划外包,需要100万,这在当时可是一笔不小数目。徐瑞琨看在眼里,急在心里,他觉得油库职工有能力自己完成这项维修任务,这样既能为公司节省开支,又能锻炼职工的技术能力。于是,他带领油库职工们毅然决定自己干。在他的带领下,职工们不怕苦、不怕累,加班加点,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。最终,他们硬是凭借自己的双手完成了维修任务,为公司节省了100万的开支。公司为了表彰他们的付出,奖励了15万。然而,徐瑞琨却没有将这笔钱作为奖金发放,而是全部用于给职工增添空调等设施。他说:“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成果,应该让大家都能在更舒适的环境中工作。”这一举动,充分体现了他淡泊名利、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。还有次修地下管道的经历,至今让职工们记忆犹新。当时,地下管道出现故障,需要抢修,而管道内的温度达到了50多度,环境十分恶劣。面对这样的困难,徐瑞琨没有退缩,他第一个带头下去抢修。职工们看着“大老虎”的身影,深受鼓舞,纷纷跟着他轮流下去抢修。尽管靴子泡在高温的水里,烫得难受,但没有一个人喊苦喊累。大家齐心协力,最终顺利完成了抢修任务,确保了万吨轮的卸油任务。在这个过程中,徐瑞琨和他的同事们展现了老一代上海中燃人艰苦奋斗、甘于奉献的精神。

    党课结束时,霞光将远处的储油罐渐渐染成琥珀色。徐瑞琨站在窗前,望着年轻职工们匆匆走向库区的身影,目光渐渐模糊 —— 34年前,他也曾带着同样的热忱奔跑在这片土地上,在油罐间追赶朝阳,在星夜里巡察库区。他的脸庞布满岁月的褶皱,而眼底的光始终清澈 

    人会老,但精神永远年轻。”他的话语既是自勉,更是对新时代的期许。未来的日子里,他的事迹将继续在职工文化传承的培训课堂上传递,他的故事将继续在油库的管道间流淌,他和所有上海中燃老职工的精神,尤其是“以库为家”的爱岗精神,将永远在新一代职工身上跳动!